本文图片略多,可能加载有点慢。
这次国庆节假期,和往年有点不同。这次没有出去人挤人,凑热闹,而是去领导老家海伦市。我从来没有在这个季节去过东北,这个季节正值秋收,收水稻、收玉米之类的,正好可以去体验体验,这种场景以前在电视机里看《乡村爱情》的时候就向往过,这次终于有机会体验了,冲冲冲!
行程
日期 | 行程 |
---|---|
10-01 | 上海 -> 哈尔滨 |
10-02 | 海伦、屯子 |
10-03 | 屯子 |
10-04 | 屯子 |
10-05 | 海伦 |
10-06 | 海伦、哈尔滨 |
10-07 | 哈尔滨 -> 上海 |
10-01 Day 1
清晨六点,睡眼惺忪地拎起行李赶往浦东机场,街道上的车灯星星点点,夜色还没有散尽。打车、值机、安检,一路辗转,大概十点钟才落地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。出了机场,秋风瑟瑟,没想怎么凉快。不能在这逗留,还得赶往哈西站坐下午的火车回海伦。
我平时很少坐火车,说来有趣,但这趟短途列车让我见识了另一番景象,在车厢里,因为国庆假期的缘故,在哈尔滨上学的学生要回家,耳边说话的声音此起彼伏,像是进了麻雀窝。在我边上的小伙子也很热情,上来先是请我吃零食,然后就随意的和我侃大山。如此这般,倒也不觉车程漫长。对了,还个有意思的事,这边火车的行李架出乎意料地高啊,伸手也够不到,我放行李的时候只能脱了鞋踩上座椅,把行李箱费劲地往上塞。难怪叫我们南方小土豆也不是没有道理。
奔波了一整天,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到的家。只记得推开门时,饭桌上早已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,造了一顿丰盛的晚餐,卸下疲惫,倒头就睡。
10-02 Day 2
早上六点,今天起得比闹钟还早。今天要回屯子,从海伦还屯子大概有四十公里,但是路况好,不到四十分钟就到了。路上两旁的树排得整齐,刚升起来的太阳洒在叶上,看起来就暖和。
大概八点多我们便回到了屯子,从院子门口看,共有三个平房,坐北向南排列成凹字形。前院和后院都有菜地,平时种满了各类瓜果蔬菜,但在我们回来的前几天,由于下霜,奶已经把能摘下的瓜果蔬菜都摘完了,地里光秃秃一片,算是罢园了。
我们在屋里歇了一会,期间爷和奶忙得脚不沾泥,不停的给我们投喂。爷特意给我们留了一捆甜杆,这一捆杆子够我们炫两三天了。我从小到大基本没见过甜杆,是到上海念书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,怎么说呢,这玩意远瞧着像甘蔗,比甘蔗好剥皮,汁水也多,肉质比甘蔗软得多,就是甜度差点意思。
菜园子里的大白菜长得也喜人,个头一个比一个壮,随便掰几片,拿来打饭包再合适不过。
啃完甜杆后,我们便跟在爷身后,随他一起去河边收渔网,钓鱼和网鱼是爷在屯子里的日常消遣。
收了完鱼后,踏上回家的小路,天光正好,在回家的路上迎面驶来几辆拖拉机,车上堆满了草料,这草料的味道像是秋天的气息,在空气里缓缓飘散。有意思的是我拍到了其中一辆车上的大爷,身子坐得笔直,脸上是被风吹刻的岁月痕迹,眼神却透着一种洒脱的神气,特别有型。
把渔获放到桶里后,我们在炕上唠嗑,坐等吃饭。这几天吃得嘎嘎香,简直停不下筷子(扇耳光都放不下筷子那种)。拔丝土豆金黄透亮,筷子一夹,糖丝拉出老长;酸菜炖大骨头,轻轻一吸,骨髓瞬间在嘴里化开;尖椒干豆腐,带着一点微辣,嚼起来筋道又带劲;还有炖得入味的小笨鸡儿,肉质紧实,咸香鲜一样不落,再配上五常大米,每顿必须两碗打底才算尽兴。
酒足饭饱后,大家都在炕上眯了一会,不知道睡了多久,醒后便出发去掰苞米。爷和奶在家附近种了三块地的苞米,面积不算大的,我们几个人合伙掰的话,干个两天下午差不多就能收完。啊!这个活不简单啊,真是望山跑死马,三块地看着小,真干起来才知道是挺费劲的。我这种掰苞米的外行人,没啥章法,全凭一股蛮劲儿,双手一拧,费老大劲儿才把一个苞米掰下来,而他们是老司机,手里握着一根打磨得光滑的小木片,轻轻一挑,一掰,苞米就干脆利落地落进筐里。我的效率和他们比起来,简直惨不忍睹...我费半天劲掰一个,人家三四个已经入手了,手起手落,像是和苞米说好了一样。

我们几个专门负责掰苞米,爷则成了运输工,拖拉机是他的老伙计,轰隆隆地在地里穿梭。第一块苞米地收完,我和老弟跳上拖拉机,晃晃悠悠地奔向下一块。
下午两三点,太阳有点猛,大伙都出了汗。第二块地刚嘎了一半...阿姨招呼先回去歇歇,准备到饭点了,得回去准备做饭,剩下的,明天再收拾。姨和奶这会在屋里忙着做饭,我却偷清闲,懒洋洋地靠在院外的榆树下,风吹过来,舒服得让人犯困,就这么安静地发着呆😳。正迷迷糊糊间,远处传来熟悉的“哒哒哒”声——拖拉机的声音,我抬眼一瞧,果然是爷驾着那辆满载苞米的拖拉机缓缓驶来,夕阳下,灰扑的拖拉机像是裹了一层金光,不禁打开拿出手机拍一张,将这一刻定格。虽已年迈,但依旧挺拔。

歇了一会会,奶招呼着我们摘柿子。其实这些柿子应该在上个星期摘完的(因为下霜),但奶特意为等领导(@仉庆月)回来一起摘才留下一排。留下的这一排柿子是费工夫的:每天太阳下山的时候需要拿塑料布把这一排柿子给盖上,不然晚上下霜会把柿子冻死,然后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又把塑料布掀开。
刚摘下来的柿子,味道好得让人停不住嘴
此时院子外传来 tu...tu...tu...的声音,原来是爷正忙着看着机器打大豆,豆荚在机器里疯狂翻腾,不一会黄豆就跳了出来,落进一旁蛇皮袋。
天色渐暗,太阳缓缓沉向西边,回屋干饭
10-03 Day 3
清晨,胡乱吃几口早餐,我们便踏进苞米地,上午要把昨天剩下的苞米全给干掉!战斗开始...
不知不觉间,最后一颗苞米被掰下,抬头一看,竟已是晌午。
收工,开饭!饭桌上依旧丰盛。
领导的妹妹(@赵冬雪)过来玩(同时被迫下地摘苞米🤭),我们饭后懒洋洋地坐在院里拖拉机的拖货板上一边炫甜杆,一边晒太阳,这时候感觉世界都慢了下来,像是被定格在这一瞬间。
这是地道的东北大土炕,宽敞、结实,还透着一股泥土和柴火的味道。我也是头一回睡炕,感觉挺新鲜!刚躺上去的时候,那股子热气直往身上涌,仿佛整个身子被炕火包裹住,热得我有点招架不住。
今天总算把苞米都收拾干净,地里的活儿告一段落。晚上,大家围在院前,支起个小炉子,烤串儿吃。
空气里飘满了炭火和调料混合的香味,最爽的是烤辣椒,刚摘下来的鲜辣椒直接扔炉子上,把皮烤得焦皱,再撒上一把孜然辣椒面,轻轻一咬,外焦里嫩,还有淡淡的烟熏味,绝了!
10-04 Day 4
今天依旧起了个大早...天刚蒙蒙亮,院子里静悄悄的,偶尔传来几声鸡鸣。起来后我开始收拾行李,准备动身回市里。
随手拍一下清晨的屯子,空气嘎嘎新鲜,还带着一丝泥土和庄稼混合的清香(难以描述,姑且这些描述),吸上一口,整个人都透亮
收拾完行李后有点饿,打算自己去厨房弄点早餐吃,环绕四周发现了些馒头,就它了!
厨房用的是土灶,蹲在灶台前才发现,这边的土灶都比家里的矮些,锅台边上随手放着一根长长的木棍,估计这是传说中的烧火棍吧...就是烧杆子的时候用这根棍子往火炉里塞,让火烧得更旺些。
火烧得有点猛,锅盖一掀,烟雾缭绕,馒头的香味儿扑鼻而来。仔细一看,边上竟然微微发黄,底下的几个更是焦出了硬壳。撕下一块尝了尝,外皮脆脆的,带着一股柴火香,别有一番风味。
后院的苞米杆和苞米叶还静静地躺在那里,晨露挂在苞米叶上,在阳光照射下亮晶晶的
我们在屯子的日子就快要画上句号...
临近中午,我们站在院门前等车接我们回市里。这时一阵阵风吹过榆树,枝条轻轻拂着,像是道别。趁着还有些时间,随手给领导和老弟在树下拍了张合影
10-05 Day 5
今天难得睡到自然醒,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屋里,舍不得起身。
慢悠悠收拾好,跟着领导出去闲逛,还在外面吃了一碗东北老式麻辣烫,这种是黏糊的麻辣烫,头一次吃感觉挺新鲜,味道还行。下午去大姐家串门,还是熟悉的热情招待,一进门就被催着上桌干饭。东北人的待客之道,永远离不开干饭,哈哈。晚上搓起麻将,我只能在一旁看着(东北麻将玩不来)
10-06 Day 6
今天依旧起了个大早,踏上返程的路啦...我们计划在哈尔滨逛上一天,还特意订了哈西站附近的酒店,方便明天一早搭高铁回上海。
上车饺子,下车面。临走前自然少不了一顿热腾腾的饺子。吃饱喝足,提起行李,出发哈尔滨
站在站台上,四下里都是即将远行的人,大家的目的地看似不同,却又一样(往哈尔滨)
我们中午便到了哈尔滨,这次来哈尔滨,没有制定打卡计划(毕竟只有半天),打算在去中央大街逛一下就完事。
中央大街 —— 来了总得打个卡。号称 “亚洲第一街”,各种欧式建筑一字排开,风格各异,历史感倒是有几分。街上人不少,游客三三两两,而且手里都攥着一根马迭尔,边走边吃
索菲亚教堂 —— 哈尔滨的地标之一。1907年建成的拜占庭式建筑,砖红色的穹顶在蓝天下颇有气势。没来过的可以瞅瞅,广场上随处可见摄影师揽客,边上还提供租衣服的服务,主打暗黑系风格,穿上大概能拍出《沉睡魔咒》(Maleficent) 里女主那种神秘感。教堂内部也开放,花十块钱门票就能进去看看
防洪胜利纪念塔 —— 中央大街尽头的松花江畔,巍然矗立。1958年建成,为纪念哈尔滨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而立。设计出自哈尔滨的李光耀大师,塔身静静地立在那里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风霜岁月
松花江边 —— 江风吹过来,带着丝丝凉意,远处是跨江大桥
街头一角,一排画画老师支起画架,摆摊谋生
逛了一圈中央大街后有些疲惫,便寻了家烤肉店干饭!炭火噼啪作响,肉香四溢,几口下去,整个人都暖和起来(太阳下山后还是很凉的)。吃饱喝足,回酒店歇息
10-07 Day 7
今天整整一天都在高铁,列车飞驰而过,窗外的风景变换不停,而我却困意十足...一路睡睡醒醒,像是要把这几天积攒的疲惫全都补回来。七天的假期,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就结束了,就这样了,屯子...回见!
评论区(暂无评论)